从去年底就开始收紧的定增项目开始集中释放。根据Wind数据统计,12月份以来,已有40家上市公司拿到了定增批文。而今年前10个月。累计拿到定增批文的上市公司合计不过31家。
定增审核也在悄然提速?“在审核速度上,近期没有感觉定增审核速度有所加快。IPO提速倒是非常明显。”19日,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
12月份拿到批文最快的为*ST舜船,12月1日通过发审委,12月19日就获证监会发行核准。不过,这更多的或为个例。实际上,记者通过Wind统计发现,12月份核准的批文大多为之前的积压项目。12月份拿到批文的项目大多在八九月份就已通过发审委。
监管层对定增收紧已成为市场共识。而在定增审核趋紧的背景下,定增产品收益率也不断收窄。不过,在全面定增热潮之后,机构正变得理性,收益率开始有所回升。而备受争议的“保底协议”一直存在于上市公司和机构之间。
定增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12月以来,已经有40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获得了证监会的发行核准批文。较11月份环比增加了90.48%,11月份核准批文数量为21家。
而此前定增的批文发放速度是异常缓慢。Wind数据显示,10月份,证监会核准定增的批文数量是6家,8月份核准数量仅有4家。而在6月份、7月份每个月的核准数量仅有1家。
定增正在悄然提速?但或未必。记者统计发现,12月份获得批文的定增项目大多为此前积压项目。
按照定增批文的正常发放速度,上市公司在通过发生会的审核后,平均在一个月左右就会拿到发行批文。更快者从通过发审会到拿到批文甚至不到半个月。但自定增收紧后,批文发放速度动辄长达数月。
以漳州发展为例,12月17日,漳州发展公告,非公开发行股票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批文。然而,这距离其发审委通过已长达近5个月。更夸张者,中关村在今年1月14日通过发审委,但是直至12月8日才拿到证监会的核准批文。12月份拿到批文的定增项目通过发审委的时间大多在9月份左右。这也意味着,平均拿到批文的时间已经达到了3个月。记者了解到,有数家年初过会的定增项目至今仍未拿到批文。
一位券商资管投资经理向记者表示,今年底明年初会是批文的释放阶段,定增项目会明显增加。但这或并不意味着对一直收紧定增的放松。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近期并没有感觉到定增的提速。
实际上,今年以来,监管层对定增审核的收紧已成为市场共识。鼓励市价发行、限制融资规模、认购对象的穿透等,都成为监管层严格审核的措施。
记者采访的多位券商人士认为,定增审核趋严将是大趋势。在此前,市场上更是传出“监管层将取消非公开发行”的消息。不过随后被投行人士否认。
但定增问题早已受到监管层重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在11月份下旬的最新保代培训上,证监会发审委员就明确指出“非公开发行现在已经脱离了当时设置这种融资方式的初衷。”
受争议的“保底协议”
“现在折扣率确实比之前好一些。好项目不多,但是很多机构经过前面的全面定增热潮,现在已经变得很理性了。”一家私募高管表示。
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刘有华指出,5月份之后沪指大部分在3000点之上,二级市场赚钱效应变好,部分标的价格也已经上来了,同时优质标的较少,在市场资金追捧下,折扣也逐渐降低,平均折扣在8%以下。
从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定增项目的平均折价率在9%左右,远低于去年的平均折价率。“原因在于优质的定增项目有所减少,同时市场资金参与定增的热情较为高涨,另外二级市场的确定性投资机会并不大,这一切造成了折价率大幅收窄的原因。”19日,刘有华向记者表示。
“好的定增项目不需要路演,有的项目发不出去就需要兜底。”上述投资经理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近期市场上发行的定增项目不乏一些与机构签订了保底协议。
保底协议在资本市场上一直有所争议。有机构人士认为,保底协议既可以帮助大股东找到合适资金,也可以参与后期超额收益的分成。对于机构来说,也有收益保障,是多方获利行为。
也有律师表示,保底协议是甲乙双方的真实意愿表达,只要没有涉及操纵股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就不属于法律法规禁止行为。“保底协议”已是行业的潜规则,监管层目前也并未出台严厉的监管手段。
刘有华向记者表示,保底协议是市场行为,是一种对赌的行为,但是它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就是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等是一种疑问,市场上也曾有过定增保底纠纷。
“另一方面,保底协议有效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甚至可以达到‘稳赚不赔’的效果。对市场的影响肯定是会一定程度上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最终买单的还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扰乱正常的二级市场秩序。”刘有华认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