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良资产市场与上一轮有着明显的不同,推动不良资产集中剥离难度大、效果不佳。除非出现极端情形,引发系统性风险,否则应不会再有不良资产大规模政策性集中剥离。
日前,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16: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该报告通过对不良资产市场主要供给方(商业银行)以及一级市场主要需求方(资产管理公司)进行问卷调查,在了解不良资产市场主体的市场参与情况及对不良资产现状和未来预期的看法的基础上,结合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对2016年我国不良资产市场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跃在报告中表示,从目前来看,我国不良资产市场的潜在供给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16年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达1.4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6%,与上半年相比不良率有所企稳,但由于商业银行受到业绩考核和监管方面的制约,账面风险普遍较真实风险有所低估;不良贷款发生存在滞后性,隐性不良的显化有一个过程。目前关注类贷款持续上升,截至2016年三季度达到4.1%,且高于不良贷款率的增速。此外,信托、租赁、网贷、企业应收款和债务市场的违约金额也较为巨大,整体不良资产市场的潜在供给规模较大。需求方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各类投资公司、私募基金和境外投资者,普遍看好不良资产市场机遇,监管部门也适时放宽一省设立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限制,不良资产市场的承接能力不断提高。但由于买卖双方的价格分歧较大,需求方虽积极参与,却出价审慎,致使不良资产市场虽潜在供给巨大、潜在需求旺盛,但成交规模有限、市场出清缓慢。
吴跃同时指出,当前不良资产市场与上一轮有着明显的不同。上轮不良资产高峰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社会总需求缺口大,兼并重组空间大,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宏观效益;当时的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还是国有独资,政策性剥离简便易行;不良贷款遍地开花,可以全国一刀切。而本轮不良资产市场遇上了新常态,多数行业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问题较多,不良资产重整与再生的潜力有限;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股权多元化,主要银行和部分资产管理公司已经上市,旧有的剥离接收模式难以迎合各方的利益诉求;不良资产发生呈现出区域性特征,地区差异较大。这表明,当前推动不良资产集中剥离难度大、效果不佳,除非出现极端情形,引发系统性风险,否则应不会再有不良资产大规模政策性集中剥离;不良资产市场供需双方的价格分歧短期难以弥合,银行抱怨资产管理公司压价,资产管理公司抱怨收购不良资产亏损,不良资产市场成交规模不会呈现爆发性增长,银行内部处置、委托处置、债转股或证券化将成为主流;不良资产市场机会将在区域间轮动,不良率喷发后的地区将进入相对平稳的沉寂期;银行贷款风险容忍度会有所提高,以缓解银行在贷款分类标准和拨备覆盖率等方面的压力,以时间换空间。
针对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一线的一些现实规律和真实状况,报告调查征集到111名主要任职于各银行风险管理、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部门,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商业银行受访者的看法。
这些受访者认为宏观经济对银行信贷质量有较大影响。2016年,商业银行风险出现了新情况、新现象。一是“十三五”期间,化解过剩产能将会暴露银行风险,由此产生的银行不良贷款总规模会高达数万亿元,其中钢铁、煤炭行业将是重灾区;下阶段,传统产业比重较高、化解过剩产能任务比较重的东北、华北地区极有可能成为银行不良的重灾区,而沿海地区银行不良的风险则相对有所缓解。二是在股市楼市风险初步释放解除后,债市汇市风险剧增,对国内外经济货币政策风险的担忧也在增大。
2016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政策风险是商业银行主要风险点;P2P网贷平台及其业务风险最高。三是房地产去库存对银行信贷质量影响比较复杂,略偏正面。与上年相比,2016年银行新增房地产开发贷款规模增长预期依然偏悲观,但悲观情绪大为缓解;新增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增长预期明显乐观。四是多数银行类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最高可能达5%,整体风险程度高于上年,但边际高风险金融机构并未增加,爆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并未增加。
报告指出,由于宏观经济逐步企稳向好,2016年银行风险压力有缓解迹象,而不良资产市场趋于活跃。这表现为:一是受访者所在单位新增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均将增加,但不良贷款压力比2015年有所缓解。二是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的紧迫性持续走强,2016年处置力度加大,有更多银行推出不良资产包,小型不良资产包的数量增加较多;向市场推出的不良资产包资产类别结构大体没变,但质量等级略有下降;不良资产包预期价格偏谨慎,但趋稳趋好。三是2016年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率与实际信贷风险相比存在较大低估,但是低估程度有所好转;关注类、次级贷款的账面风险与实际风险偏差最大。四是2016年,银行处置不良贷款会采取多种措施,但首选还是不良贷款转让;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动机主要还是降低不良率和加快现金回收。
来源:中国财经报